close
文:Jupiter

這份Video是Apple CEO Steve Job對iPhone產品發表會的現場;當天有4000人擠爆了會場,向隅的人及無法到現場的人,只能透過網路實況轉播這個令人引頸期待的新產品。同一時 間,電腦鉅子 Dell也有新產品發表會,現場座位才坐滿1/3,顯見Apple的吸引力。

iPhone發表前,僅有少數人知道iPhone的全貎,不同於一般公司保密的做法:Apple公司刻意利用十多個「假iPhone」,散佈在員工、大眾 之間,以煙霧彈的型式,掩蓋iPhone的蹤跡! iPhone發表後兩天,Apple的股價立即攀升14%。為何有如此的媚力? 看看Steve Job,如何在一個沒有數字鍵盤的手機上,像Tom Cruise的「關鍵報告」操作iPhone,真是令人激賞的產品!


Steve Job發表iPhone的影片(原始出處:Youtube)

Jeffre Moore的「跨越鴻溝」(Crossing the Chasm)一書描述一個新產品上市,困難的不在吸收到早期採用者 (Early Adopter),而在於前期主流客戶(Early Majority)是否能進入,中間形成一股巨大的鴻溝,很多企業產品都敗在這裡。其中歸納一個原因:「前期主流顧客只重視其他主流顧客對新產品的評價, 不相信開創型與早期顧客的評價,所以出現資訊斷層,形成鴻溝。」 「評價」的來源
看來是一項鴻溝形成的主因。

而我們現在處在「長尾」(Long Tail)市場中,一堆冷門產品所形成的「長尾」都在eBay、網路書店、On line music一一被挖掘出來;像「便宜是好事( Treasure Hunt -- Inside the Mind of the New Consumer)」這本書提到,顧客已向高價值及低成本兩端擴散,不再像以往只有量大低價的主流產品集中,這還蠻符合大前研一所說的「M型理論」。

顧客的價值及產業的敏感度

依據上兩段所述,iPhone的產品在我看來有兩點值得注意:
1.無疑地,它是一種新的「設計」,而可以帶入「方便」的產品。對於現在顧客所處的市場,偏向高價值的產品來看,它確實提供了顧客感覺較深的「方便」性,進而大眾被約制成為「生活型態」,就像iPOD的操作介面一樣。

2.「鴻溝」很可能在Internet的快速口耳相傳下的評價,使得「溝距」變窄;像iPhone推出,又是一項熱門產品,好像沒有鴻溝一樣。

反觀台灣高科技產業,多數著墨在「性能」、「價格」的「系統」或「製造」上,不過,它已成為全球化的重要價值鍊結之一,在快速、品質上均成為全球首選。但 依據經建會去年11月上旬資料顯示,上半年台灣服務業占GDP比例為70.5%,已進入先進國家之列;然而令人引憂的是服務業就業人口不及60%, 與先進國家70%差距甚大,亦即10多%的差距,代表著台灣服務業低水準價值,無法吸納這10%的就業人口! 服務業更接近客戶,服務業的敏感度應在提供顧客方便的「設計」或讓客戶滿足的「生活型態」,而不是強調「性能」、「成本」。若台灣要邁向高值化的「服務 業」,該向邁向全球化的傳統產業學習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upi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